调节课堂气氛的五种方法

每次到学校听课,都会遇见这样的场景。某一节课的气氛有些沉闷,学生过于沉默与安静。尤其是下午第一节课,倘若中午学生没有休息,则很容易打瞌睡,课堂气氛就更加沉闷。殊不知,学生的学习状态、集中注意力,以及思维活跃程度等均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。那么,如果遇到这种情况,科任教师应该做些什么?熟视无睹,任其发展?还是积极干预,设法缓解?

教学是一项技术。课堂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,尤其气氛沉闷这样的问题,差不多会经常遇到。作为老师,我们就要想办法及时改变与引导。在我看来,调节课堂气氛至少有以下五种方法:

第一,提问。这是一种很直接,也是很有效的方法。当教师观察到课堂气氛过于安静时,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,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,若无学生主动回答,可直接点名某某同学起来回答,若回答不出来,可引导同座或其他同学帮忙,这样可有效调节并活跃课堂沉闷的氛围,比教师一言堂效果要好得多。当然,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准备,结合课标与教材,精心设计3-5个有价值、值得思考的问题。切忌随意随口提问类似于“1+1=?”这样的问题,如此则无法激起学生思考的冲动与回答的欲望。

第二,活动。活动,顾名思义,只有让学生“动”起来,课堂才会“活”起来。当教师发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,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,比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,在规定时间内,讨论交流某个问题,形成相对统一的结论或观点,也可以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或推荐人选回答,还可以每组设计编制一道试题,上黑板展示说明等,活动形式可以多样,但也要规范有序,切不可随意、想到哪做到哪。教学中借助类似这样的小型活动,可以很好地起到调节课堂气氛,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
第三,做题。这也是一种最常用、最有效的方法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(或印成纸质练习下发),把事先精心筛选过的试题,且有一定趣味性或挑战性的题目呈现出来,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予以解答。这样的题目不仅有意思、有难度,而且还有一定的陷阱、障碍,命题者有意这样设计,以考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与思维反应能力。在学生回答过程中,教师应及时点拨与引导,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讨论,从而达到调节课堂气氛、缓解课堂沉闷之效果。

第四,板演。这种方法看似传统,但也能很好地起到调节课堂气氛。人都有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的愿望。通过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或做题,一方面对当事人而言既紧张又兴奋,另一方面其他同学也充满好奇与期待。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就一下子被激活与带动起来。一般而言,上黑板板演,请两位学生比较合适,而且板演的内容以及时间不宜过长。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,切忌无限制板演下去,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。在学生板演结束后,可以请台下的学生现身说法、当场点评,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观点。

第五,停顿。教学好比行走。虽然时间有限宝贵,而有时适当停下来,是为了更好地前进。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发现课堂气氛沉闷、不活跃,此时不妨停下几秒或十几秒钟不说话、注视全班同学,也可以借题发挥,或讲个小故事、列举典型案例等,以快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。磨刀不误砍柴工。是的,有时适当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的集中注意时间有限,此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或其它干预手段,才能重新集中注意力。而及时观察与调节课堂气氛就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有效方法。

总而言之,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事先设计的教学过程,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,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。但这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饱满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轻松,甚至适度紧张等均有直接关联。而一节课只有40或45分钟,倘若教师对此未能予以关注与重视、及时调节与引导,则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。其实,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很多,并非只有上述几种。实践出真知,磨炼长才干。但愿以上只言片语,对老师们有所启发与帮助。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