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:在杭州打车时,和开国产电动车的滴滴司机深聊了一路。这位不到40岁的司机,前年从IT企业离职后,背负房贷(所幸不算多)...
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飞翔的小乌龟,(https://xueqiu.com/6410129477/334574662)

转:在杭州打车时,和开国产电动车的滴滴司机深聊了一路。这位不到40岁的司机,前年从IT企业离职后,背负房贷(所幸不算多)、养育两个孩子,早年高价购入的房产如今已贬值20%。在网红经济繁荣的杭州,他尝试过太太提议的编程、AI网课教学,却因市场充斥“白嫖”等需求,两个月颗粒无收。最终在所有面试不成功的情况下,无奈投身网约车行业,却发现早已过了红利期——前年听人说日跑13小时能月入2万+,到他这最多只有1.5万。“去年有时候还有每天700,800的收入,今年普遍500左右,跑车的人越来越多,打专车的人也少了”更严峻的是运营成本:18万的电动车,因营运属性+电车身份,被普通保险公司拒保,每年车险高达1.3万(这个我无法求证,问了他几次回答都很确定);每月电费近2000元,我都不忍心提醒他车辆折旧其实没算。即便如此,他仍咬牙坚持:“总不能坐吃山空,为老婆孩子得拼命。”有些行业看似蓝海,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成本陷阱?在个体努力之外,社会与企业能否建立更完善的保障机制,为转型中的群体稍微托个底?这些问题,值得深思。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