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大哥没走这条路,一来柴荣对他不差,二来他决定要改变五代的风气。于是赵匡胤决定接受小皇帝的禅位,走一条合法合理的道路当皇帝。禅位时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被改封为郑王,一直活到二十岁才因病去世。柴荣当时还活着的儿子一共有4个,没有一个“意外”身亡,这给天下人传达了一个明显的信号:赵大哥不玩军阀那一套,要遵从华夏正统。
有什么样的领导,就有什么样的下属。赵大哥以仁义自居,手下重臣也铁骨铮铮,比如潘美和卢琰,一武一文,硬是敢各自收养柴荣的一个儿子。这事儿说起来真的是不可思议,公然收养前朝皇帝的儿子,放在别的朝代几乎形同谋反,可潘、卢两位不但做了,而且啥事没有,赵大并没有因此怀疑他俩的忠心。卢琰作为文臣还罢了,潘美可是国之重将,手握军权,此后兵照带仗照打。真是说出来都没人信。
潘美值得多说一句,后世大多不知道潘美,只知道陷害忠义杨家将的奸臣潘仁美,其实根本是两回事。潘美的确是潘仁美的历史原型,但是他绝对不是奸臣,在杨家将战死的事情上也基本没有责任,害死杨家将的真凶是监军王侁以及赵二。
民间评书只求故事跌宕起伏,易于传播,但常常枉顾史实,且忠君思想浓厚,皇帝就算错了也是奸臣当道。其实赵二这种画图打仗的皇帝根本不懂军事,他害死的又何止杨家将?白沟河边的累累白骨都是拜他所赐。
总之,在赵大君臣的努力下,大宋王朝收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,五代以来的杀伐之风逐渐消失,人心稳定社会恢复生产,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贰/
铡刀的传说
北宋的巅峰出现什么时间颇有争议,有人说是神宗在位时,也有人说恰好就是徽宗在位时。我就选大家最熟悉的时间段吧,仁宗年间,毕竟就算完全不了解宋史的人也大约知道狸猫换太子、三侠五义和包青天的故事。
老包打坐在开封府,堂下放着龙虎狗三口御赐铡刀,这是戏文、评书里说烂的词儿,其实老包在开封府的工作时间真的很短,椅子都没捂热乎就升官走人了。
老包不是黑脸这事儿我就不多说了,有点常识的都明白,不可能的。额头的月牙儿,不可能的。甚至于开封府尹这个官职,都是不准确的。因为包拯担任的是权知开封府,意思是暂且管理,这是宋朝官职的特色,本官、职官、爵官往往全无关系,某官员事实上的工作常常顶着暂代的标记。开封府更特别,依照五代惯例京师所在地的主官只有未来皇帝继承人才能担任,比如赵光义就担任过开封府尹,所以老包严格说来只是代理开封府尹的工作。
至于铡刀,我依稀记得早年间去开封旅游时看见包公祠里赫然摆着三口铡刀,然而包拯并没有龙虎狗铡刀这样的刑具。因为铡刀本身的出现不早于元朝,主要用途是切草。另外铡刀基本上从来没有被列为国家正式的刑具,腰斩用的不是铡刀,是斧子。更关键的是,任何正常的朝代都没有允许官员直接在大堂上杀人的法律,死刑犯一定要经过刑部复核,皇帝亲自勾决,才能在指定的刑场公开处决,以示公正。
所以狗头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:铡草。
那么老包的名声到底是怎么建立的?答案是通过数十年不间断“羞辱”宋仁宗而来。
这当然是玩笑,政治生命主要以言官为主的包拯先生经常性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,被羞辱对象包括并不限于皇帝本人及其家属,他的确是一位敢作敢当的好官。难能可贵的是因为包拯早年有地方任职的经历,对很多具体事务非常了解,他的进谏基本都是有的放矢、言之有物,并不像后来明朝的某些御史,只会写空洞的道德文章,论到行政实务一脸懵逼。
这样的事情多了,老百姓越传越神奇,就慢慢生长出很多以包公为主角的断案传奇,最广为人知的大约就是“狸猫换太子”,包拯替仁宗皇帝找回了亲妈的故事。
然而对不起,虽然仁宗的确不是刘太后亲生,他后来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妃。但包拯同学真的与此事无关,而且刘太后垂帘期间主持国政颇有些政治家的味道,并非一个只懂得嫉妒的狠毒女子。只可惜民间故事里,后妈总是避免不了负面形象,古今中外莫不如是,白雪公主也得搭配一个后妈才能体现自身的傻白甜特质。
宋仁宗其实是有一点傻白甜的。
史书对宋仁宗的正面记载不算少,野史关于他仁心爱民的小故事也挺多,当时有人评价这位皇帝:万事不会,只会做官家。官家是唐宋之际臣民对皇帝的称呼,比起陛下之类显得亲近了一点,毕竟听起来比如今被污化的“官人”只差了一个字。仁宗其实是谥号,两千年帝王史上能够拥有“仁”这个谥号的只有四个皇帝,巧的是宋元明清各一个,打头的就是宋仁宗。不过现在看起来,后面三个水分颇大,宋朝这位实打实宅心仁厚。
据说他想给自己老丈人封官,老包怒气冲冲进宫羞辱了小赵一番,小赵对面据理力争的老包哑口无言,回家告诉老婆以后不要搞事情,朝廷上有包拯这样的人物。
仁宗朝的人才之多,多到可怕,随便借几位相公给后来的宋徽宗大约都能替他撑起半边天,而且这些人才都能人尽其用,各安其位。看来世人评价很对,仁宗的确会当皇帝。
傻白甜的皇帝才是好皇帝。
叁/
不行的大宋
军事上宋朝总是被被说成不行,事实上也的确不冤枉,太宗两次征辽都惨败,西夏干脆称帝,就连大理国也没办法搞定。
据说宋太宗是一位地图炮高手,他总是喜欢战前规划出一套僵化的方案交给将军们去执行,同时派遣监军,将军如果不按图作战,赢了也要问罪。可是战场瞬息万变,怎么可能按图打仗呢?所以宋朝的军队打仗总是不行。
但我觉得地图炮也只是诸多原因之一,事实上后来大宋西军对付西夏还是凑合的,有输有赢,略占优势。关键还是过度重文抑武,武将地位低下,士兵更是贱如猪狗,缺乏荣誉感和社会承认的军队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。
具体到战斗层面,因为自身缺少战马且很难解决这个难题,宋朝军队面对辽金西夏的骑兵部队时采取的主要作战方式是:远程打击。说得更直白一点,就是依靠强大的科技生产力,在你跑过来之前就用弓弩射死你。这个战术不光理论上很站得住脚,实践上也一样。后世常常误解汉朝战胜匈奴是因为我们有了骑兵,错,是因为我们有了骑马的弩兵。那个年代的汉族骑兵根本不能做到马上作战,马只提供机动力量,下马射箭才是取胜之道。比如投降匈奴的李陵,他率领五千弩兵步行出塞,依靠兵车与强弩把八万匈奴骑兵打的毫无办法,最后矢尽粮绝才不得不投降。所以宋朝军队选择结阵射箭毫无疑问是正确的,赵匡胤年代就这么打仗,照样可以取胜。问题只是宋人逐渐消磨了勇气,弓弩再强大,交给一群胆小鬼也白搭。
宋朝的军事科技力量远超辽金,具体体现在弓弩质量和数量上,大中小各款弓弩适用于不同射程,威力强大可以轻松破甲,绝对是骑兵的克星。如果一群勇士能够面对骑兵冲阵时严守秩序,按照长官的指令同时发射,逐次装填,骑兵几乎没有机会获胜。但是宋朝中后期的兵将都失去了野战获胜的信心,张皇失措乱射几轮之后就四散而逃,被骑兵从背后追杀。肯定是不行的。
富庶的大宋不是勇悍的大宋,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是一样,尽管有个别将领和军队一时雄起,终究没有办法改变帝国的整体气质。这也许是财富与文明带给宋人的诅咒,后人当引以为戒。
结语
读史不是让人成为某个王朝或者某个人物的粉丝,而是观察当时人在面临当时处境时为何做出这样那样的决断,不是让我们自以为聪明,更不是妄自菲薄,每一个时代都会遇到自己的问题,有些问题是关乎于人性的,人性不变,历史就有了借鉴的意义。比如扪心自问,假如是你我身处陈桥,面对黄袍,这件衣服穿还是不穿?
如果你觉得犹豫不安,无从决断,不妨在江苏故事广播FM104.9每天上午6点听一听《赵匡胤演义》,看看赵大哥的选择。
【经文解释】
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
【解释】赵匡胤接受了后周“禅让”的帝位,建立宋朝。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,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,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。
〖启示〗宋朝的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,尽管消除了唐后期藩镇割据,臣官专权,朋党之争的弊端,但它过分削弱地方力量,使州县日益困弱、无力抵抗外侵,成了一个积贫积弱、苟且偷安的朝代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点击阅读《三字经》系列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本原创作品版权归“罐头文艺”所有,如需转载或公开发表,请联系我们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