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太监安得海
安得海,在后世被误传为“安德海”。在清实录乃至翁同龢、薛福成等人的日记中,他的名字都是安得海。但传世最广,影响最大的清季各种笔记体小说中,他的名字成了安德海,于是他也以“安德海”而闻名。
依照清宫惯例,年纪轻轻的安得海被称为小安子。小安子从小在顺天府宛平县长大,咸丰七年(1857),十四岁时安得海入宫做了太监,至于入宫的原因,不外家庭贫困或先天缺陷了。小安子在家中排行第二,当太监得势后被尊称为“安二爷”。
皇宫大内深似海,要想在太监中混出名堂,也需要一番精细功夫。安得海在这方面表现出色,他聪明伶俐,机巧过人,能揣摩主子心思,想主子所想。
野史、笔记小说中以浓厚的笔调,以诸多笔墨写下了小安子在辛酉政变中的重要作用。
一说认为,咸丰死后,两宫皇太后困守热河,急于与京中的奕訢取得联系,结成联盟。慈禧询问身边的太监,有谁愿意去京师送信。这些太监在宫内过得滋润了,谁肯去冒险。只有小安子挺身而出,自告奋勇,愿前往京师,慈禧还给了他五十两银子作为路费。小安子到京师之后,将热河的情况告知恭亲王奕訢,并与奕訢一起回到热河,此后又偷偷安排奕訢与两宫皇太后见面。此外还有碗底传旨说,云奕訢到了热河后,想求见两宫而不能。到吃饭时,小安子端了碗羊羹给他,并特意嘱咐,要仔细捧好。奕訢会意,将碗端到无人处一摸,碗底贴了张纸。纸是两宫所缮写的谕旨,描述了肃顺的跋扈,请奕訢将肃顺铲除,将授他以辅政王之类云云。
奈何这些都只是故事。清宫对太监出行有严格规定限制,小安子根本不可能私自出走热河,更不要提居中串联,发动政变了。如果小安子真的立下这般功劳,为何直到同治七年,才获赏七品顶戴?
慈禧
太招摇的“奉旨钦差”
小安子的出名与得势,在于他跟对了主子,并能讨得主子的欢心,他的主子就是慈禧。慈禧对他的宠爱,也使围绕小安子的各种传闻在京师发酵,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。太监突然成了公众关注的对象,自然不是他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,更多的是关于小安子与恭亲王奕訢的冲突。
当时流传着诸多小安子为难恭亲王奕訢的消息。同治四年(1865),奕訢、慈禧叔嫂失和,奕訢一度去职。据云此次事件中,安得海出力最多,也更得慈禧宠幸。又云奕訢一日请见慈禧,不料慈禧只顾着与安得海聊天,没空见他。太监干政,让时人皆愤懑不平,欲“执而杀之”。可小安子根本没有意识到主子过多的宠幸,会要了他的小命,他正春风满面地筹划着他的南方之行。未出发前,太监安得海将要出巡苏州的消息,就在京师传的沸沸扬扬。
同治八年(1869)七月初六,安得海携带了随从三十余人,从北京出发,前往苏州采购龙袍。安得海很早就放出风声,将奉旨前往苏州采办龙袍,族人如果乐意,可以与他同行。这种好事,族人谁不乐意,他的叔叔、妹子、侄女、族兄,兴高采烈地赶到京师会合,与他同行。安得海还带了六名太监,仆役七人随行,又雇佣了五名保镖护送。宫中的太监虽遭阉割,可欲望之心却是不死的。安得海在京师时花了一百两银子买了名十九岁的女子服侍自己,此次也一并随行。走到天津时,安得海到一个庙里游玩,碰到僧人演文。二人一见如故,就将僧人演文也带了南行。
一行人由通州雇太平船两只,小船数只,从运河南下。沿途船上高悬“奉旨钦差采办龙袍”字样旗帜,沿途在船上唱曲作乐,极为高调。七月二十一日,行到山东德州时,正是安得海生日,船上男女众人为安得海祝寿,设宴狂饮,并在船上演戏,两岸观者如堵。德州知府赵新对此很是不解,赶紧报告给山东巡抚丁宝桢。
清代对太监的管理严格,不准太监干政、不许与朝臣来往、不许私藏军器、不许买卖田产等。内务府大臣专门管理太监,约束太监不得在外滋事。太监年迈之后,有要告退的,也得由内务府大臣验明。太监退休之后,一律遣回原籍,不许在京师居住。太监凡出入宫廷,都要登记入档,将出入时刻、去处、随从人员写明。自嘉庆十八年太监参与天理教闯入皇宫事件之后,内务府对太监的管理更为严格。太监请假受到严格控制,不但限定请假天数,且太监回家期间也要由官吏监视。至于内廷事务,均由内务府大臣操办,不容太监插手。太监购买自己的私人物品,则可以自行处理,不必交由内务府代办。
安得海沿途自称是奉旨外出,但山东巡抚丁宝桢明白,如果是奉旨出差,会有明发上谕传到地方,同时会有传牌勘合。一个太监,敢公然如此作为,背后必有蹊跷。七月二十九日,丁宝桢上奏:“太监自称奉旨差遣,招摇煽惑,真伪不辩”,将奏折以四百里快递送到京师。在密折报京的同时,丁宝桢布置地方官员,严密监控安得海一行。
给安得海天大的胆子,他也不敢私自出京,一路招摇。他之所以敢如此有恃无恐,因为他确实是慈禧派出京办事的。只是慈禧此时权势膨胀,以为派一个太监帮自己办理点私事,根本不需要经过正式程序。安得海出京之后,行经京师、天津、直隶,一路通行无阻,谁敢拦他,不想在山东碰上了个较真的丁宝桢。
安得海一行在山东临清靠岸,随后改乘车去泰山游玩。八月初二,安得海到达泰安,随即被丁宝桢派人抓捕,连夜送往济南,由丁宝桢亲自审讯。审讯时,安得海咆哮公堂,怒吼:“奉皇太后命,谁敢犯者,徒自寻死耳。”
丁宝桢
安得海之死
在小安子被擒拿之后,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如何应对,给了无数文人以想象的空间。最为流行的说法是,丁宝桢的奏折送到时,慈禧正在生病,奕訢与慈安联手,不将奏折送给慈禧,瞒着她联手做掉了小安子。但这却不是历史的真相。作为曾国藩的幕僚、丁宝桢的密友,薛福成在日记中对此事有详实的记述。
八月初二,丁保桢奏折到了宫中。当日慈禧却不将奏折发下,而是留在宫日。这给外界的观感是,慈禧尚在回护安得海,醇亲王奕譞建议严肃处理安得海。其实,慈禧所考虑的不是如何回护安得海,而是如何挽回安得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。
八月初三,两宫皇太后召军机大臣、内务府大臣,商量如何处理此事。在场的众大臣,都认为“罪不可赦”。慈安皇太后却帮小安子说情:“姑念其侍候西太后多年,贷以不死可乎?”慈安说话之后,众大臣都暂时沉默。慈安性格娴静,对于权力与政治缺乏兴趣,但从法理上来讲,她的地位却凌驾于慈禧之上。也正由于她恬淡的性格,母仪天下的态势,在朝廷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口碑,有强大的政治感染力。“然至军国大计所关,及用人之尤重大者,孝贞(慈安)偶行一事,人皆额手称颂。”她要么不开口,不干涉政治,一旦她开口,则谁都无法忽视她的存在。不料慈禧此时突然开口道:“然则就地正法可乎?”
慈禧想要小安子死,这是为何?
丁宝桢奏折到京之后,照程序是先送给两宫皇太后过目,再转发军机处拟旨。一般情况之下,两宫皇太后很少会关注奏折内容,往往会发给军机处处理。但此次涉及贴身太监,慈禧得仔细阅读奏折。
慈禧看到丁宝桢奏折上所列的安得海“种种不法之事”,大为震怒。安得海一直坚称自己是慈禧派出宫的,而事实确实如此。这让她如何面对群臣,面对舆论,面对天下?盛怒之下,慈禧只想立刻将安得海灭口。看着慈禧不想留小安子一条命,军机大臣们都暗自欣喜,叩首而出,等着上谕发布之后,立刻处死小安子。
小安子被抓后,同治也不甘寂寞,命叔叔奕訢带了内务府大臣过来报告此事。有大臣帮安得海说情,同治却道:“此曹如此,该杀之至。”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同治的意见决定了安得海的死活。同治此时尚未亲政,只有话语权,而无决定权。
在诛杀安得海一事上,朝野内外,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。醇亲王奕譞、倭仁、李鸿藻等保守派人物,虽在政坛上屡屡阻击改革派奕訢,这次也全力支持诛杀安得海。丁宝桢的奏折递上后,依照程序,两宫皇太后在召见军机大臣之后,要将奏折发给军机处拟定谕旨,然后再发给丁宝桢处理。
八月初四日,谕旨正式发出。军机处所拟的谕旨极称慈禧心意,一方面,谕旨中称,安得海是“捏称钦差”,“擅自远出”,将其与慈禧撇清关系。另一方面,又令丁宝桢“无庸审讯”,“不准任其狡饰”,以免安得海继续咬住慈禧不放,下令丁宝桢立刻将安得海处死,“勿庸再行请旨”。安得海出宫时,慈禧并未给他任何证明身份的凭据,也没有经过任何程序。处死安得海之后,慈禧为表明自己与此事无关,非但没有处罚丁宝桢,反而将他提拔为四川总督。
安得海去江南采办物件,尚未出京已被传得沸沸扬扬,翁同龢在日记中就认为这是异事。如果安得海是擅自外出,早在他未曾出京之前就可以加以擒拿了,何必等他一路招摇,走到山东?
八月七日,丁宝桢遵照谕旨颁布文告, 从大牢中提出安得海,验明正身,指认确实,即刻正法。安得海被处死后,随同他出行的六名太监也都被绞死。安得海死后,所留下的衣物等项,因为是宫中用品,留在山东也不合适,军机处在所发廷寄中也指示,“即由该抚派员解交内务府查收,由六百里谕令知之”。
安得海死后,被曝尸三日,极其悲惨。一个月之后,太监王添福被交给刑部,即行处死,理由是他帮安得海“经管家务,种种不法”。真实的原因则是,王添福在背后发出哀叹,安得海是帮慈禧太后出去办差,结果却被当作卒子丢了,实在是让人心寒。
安得海被杀,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的正义与邪恶之争。太监专权导致一个王朝衰亡的先例,屡屡可见于历史。安得海不过得了慈禧的一点儿宠信,就嚣张如是,被朝野上下痛恨。安得海被杀后,薛福成评论道:“其难如平一剧寇,功尤高。”李鸿章看到诛杀安得海的邸抄后,突然站起,招呼幕僚,狂呼:“稚璜(丁宝桢字)成名矣!”曾国藩此时眼睛不好,数月不能睁眼,听了此事后,竟然夸张到眼睛也为之一开,并狂赞:“稚璜豪杰士也。”可杀了一个安得海,只要他的主子还在,那么安得海二世、三世,仍然会出现。
安得海被处理掉了,朝野内外舆论一片欢呼。但军机处中对此事的内幕看得明白,军机章京朱学勤在给薛福成的信中谈道:“安得海被杀之事,诚为大快。惟彼此之见犹存,悔恨之心弥甚,怒及旁侧侍御,疑及贵近诸公,至今未能浑化,亦事之可忧者也。”安得海一案,军机处虽然尽力帮慈禧开脱,但她心中深有不快。依着慈禧睚眦必报的性格,早晚会反扑。
安得海之死,在于他主子慈禧过于自大,没有依照程序派遣太监。对于慈禧来说,程序无足轻重。不想民间久积的怨言、丁宝桢的较真、朝野上下的一心,却让她颜面扫地。事后为了弥补,慈禧完全按照程序处理此案,丢掉小卒子安得海。然而,程序并不是她头上的紧箍咒,在以后的历史中,她又继续打破程序,主持并干涉大清的国政,却没有任何人或程序能制约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