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
随时准备说谢谢
祸福如同交织的绳索——坏事好事交替发生,这就是我们的人生。因此,好也罢,坏也罢,晴天也好,阴天也好,一概怀抱感谢之心。不仅幸运时,即使遭遇灾难,也要说声谢谢,表示感谢。好歹现在自己还活着,上苍还让自己活得好好的,就冲这一点,也该感谢。我常在内心告诫自己,只要实践这一条,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,走出开启幸运的第一步。......
我想,对这个时代来说,最需要的就是从根本上质问“人为什么活着?”
——稻盛和夫
学习&成长
邀请您一起学习李毅多老师解读的:中华传统文化与《活法》
李毅多老师在日本学习工作近十年,比较了解日本文化和风俗,加之十几年来研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实质,通过中日文化的比较分析,探寻稻盛先生的人生感悟、稻盛先生的生命信仰、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经典的力量。
正文品读
尊敬的各位学友,大家好。我们继续学习稻盛先生的《活法》,今天学习的内容是——随时准备说“谢谢”。
上一讲我们学习到,稻盛先生小时候学到了隐蔽念佛的方法,从而培养了时刻准备感谢的人生价值。
我们看看稻盛先生是怎么讲的:『なんまん、なんまん、ありがとう』“南无、南无,谢谢!”这句祈祷词小孩也很容易记住。这句话开启了我的信仰,在我身上培育起感谢之心。
从小的教育非常重要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,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。稻盛先生从小学习到了『なんまん、なんまん、ありがとう』(南无、南无,谢谢!)。这句话开启了他的人生信仰之门,培育了他的感谢之心。
我们再往下看:把这句话挂在嘴上,无论对谁,无论什么事,好事当然,即使碰上坏事,照样心存感谢,养成这种心态,才能坚守正道。
『なんまん、なんまん、ありがとう』(南无、南无,谢谢!)要把这句话变成我们习惯性的表达方式。无论对任何人,无论对任何事情,好事、坏事都要心存感激。在通常的情况下,我们遇到好事的时候都会有感恩之心。如果遇到坏事,也有感恩之心,那可了不得呀。
稻盛先生告诉我们,养成这种心态,才能坚守正道。这又是给我们一个重大的提醒。我们经常讲,人在生命中,在生活中,要坚守正道。怎样保证我们坚守正道?稻盛先生告诉我们,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心存感谢,这样才能够坚守正道。
祸福如同交织的绳索——坏事好事交替发生,这就是我们的人生。因此,好也罢,坏也罢,晴天也好,阴天也好,一概怀抱感谢之心。不仅幸运时,即使遭遇灾难,也要说声谢谢,表示感谢。好歹现在自己还活着,上苍还让自己活得好好的,就冲这一点,也该感谢。我常在内心告诫自己,只要实践这一条,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,走出开启幸运的第一步。
展开全文
幸运——是每个人都渴求的,如何迈出幸运的第一步?如何开启幸运之门?稻盛先生告诉我们,要时刻心怀感恩,能够提升自己的心志,开启我们幸运之门。
在我们的生活中,福祸是伴随着存在的。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福祸是交织在一起的。为什么会有祸和福?为什么会有好事和坏事发生在我们身上呢?如果我们再深入学习人生因果的道理,我们就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。
所谓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;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”,时候一到,就要来报。这里包括着好的事情,也包括着不好的事情。我们观察自己的人生,其实也是这样的。人生有顺畅的时候,也有低谷的时候,有遇到贵人相助的时候,也有遇到冤家对头的时候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
有一本经典《太上感应篇》里讲过: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招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”祸也好,福也好,跟别人无关,跟我们自己有关。善事也好,恶事也好,善恶的结果就像影子一样,一直跟随着我们。好事是因为我们以前种下了善因,遇到了合适的条件,就变成了一个令我们满意的结果呈现出来。所谓的坏事,就是我们以前种下的恶因,在条件具备的时候,作为一个令我们讨厌的结果呈现出来。
这跟我们以前种下的善因、恶因有关,还跟相应的条件具备有关。比如说,我们遇到的人不同,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状态。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我们遇到了一些好人,可能事业会很顺畅,人生会很幸福。遇到了一些缘分不好的人,可能会有难、有危险、人生不幸。这一切都跟我们自己曾经犯下的一些错误、做出的一些错误判断有关;好事跟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、人生的德行修为有紧密关系。
在我们的生命中,有祸有福,有好事,有坏事,交替出现。这是人生的一个特点。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办呢?稻盛先生告诉了我们一个方法:不管他是好是坏,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,我们一概都抱着感激感谢之心。晴天虽然很好,阴天其实也很好。在夏日炎炎的天气,如果有阴天就不会被太阳晒。晴天虽然很好,但如果一直都是晴天,从来都不下雨,大地会干旱。所以,我们要取事物好的方面。其实,都是好事,事事是好事。
稻盛先生接着讲:不仅幸运时,即使遭遇灾难,也要说声谢谢,表示感谢。
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境界。一个人在遇到顺境的时候,有感恩之心、感谢之心,这可以理解;人生遇到灾难的时候,遇到逆境的时候,遇到逆缘的时候,遇到侮辱诽谤,走下坡路的时候,也要表示感谢,这个不容易。
在书中,作者这样讲:好歹现在自己还活着,上苍还让自己活得好好的,就冲这一点,也该感谢。
所以,他的“六项精进”提出:活着就要感恩。感恩“我正活在当下”这个事实。我们深入思考一下,感谢之心的产生,其实就是一个人觉悟与否的标志。
为什么要感谢活在当下?有人说:“我活着好苦啊,为什么还要感谢?我恨这个环境,我恨生活在这个世界时空。”他迷惑不知活着的意义。
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是通过活在人间,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。
有的人知道,人生这段时光特别宝贵。人身难得,智慧难闻。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。如果没有一个生命的形式存在,我们很难学习到儒家、道家、佛家,学习到稻盛哲学这些非常好的内容,我们很难突破自己过去狭隘的人生见解。我们活着,我们就有机会遇到这些圣贤的教诲。通过学习,我们理解了,我们再去实践,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情怀,人就随之提升了。
我们来到人间的目的,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。用稻盛先生的话讲:“提高心性,磨炼灵魂”是我们人生的目的。所以,能够活着,我们才能够不断地“提高心性,磨炼灵魂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无论顺境逆境,上苍让我们活着本身就是给我们创造了不断“提高心性,磨炼灵魂”的好机会。我们就应该很好的感谢。
能认识到这一点,是觉悟的标志,是一个觉醒者智慧的语言。所以,对于活着本身,我们就应该感谢。
再往下看: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不管是晴是雨,都不忘感谢,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简直太难了。碰到灾难,你说这也是修行,也该感谢,人家哪有这样的情绪。“为什么就我这么倒霉!”不仅不感谢,还要怨恨,恐怕这就是人性吧。
稻盛先生很诙谐,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的余地,没有把话说那么绝。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也容易,那是稻盛先生;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那是我们。正在学习的我们,还没有达到稻盛先生的这种境界。所以这话说起来容易,但是做起来确实不容易。因为,遇到逆境的时候,一般人都会有情绪,就是所谓怨天尤人。
不怨天不尤人。不要怨天尤人,这是祖先告诉我们的,也是稻盛先生在这里点醒我们的。我们观察,人在遇到好事、成功、幸福的时候,都是满面红光、眉飞色舞、神采飞扬的;遇到了逆境,遇到困难以后,都是神情沮丧、无精打采,好像被人兜头打了一闷棍,脸色也很难看。为什么呢?实际上,我们被顺逆二境左右了,被环境左右了。被环境所左右的就是普通人,或者称之为一个心量狭小的人;不被环境所左右,还能改变环境的人,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,就是一个智者,就是一个菩萨。
无论顺境逆境,都能以感谢之心去对待,这就转境界了。所以,“不怨天,不尤人”是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的一个具体的目标。
再往下看:那么,好运惠顾,事情一帆风顺的时候,感谢之心就自然而生了吗?那也未必。“好事!那是我该得的,理所当然。”——人往往这样想。“这点好处怎么够!”——还一心想得寸进尺。人一起贪念就把感谢丢在脑后,也从此远离了幸运。
后面这句话很厉害。有感恩之心,就和幸运连接在一起。或者说,幸运之神降临在充满感谢之心的人身上。如果这个人没有感谢之心,开始怨天尤人的时候,幸运之神就远离,可能倒霉鬼就过来了。因为什么样的心态,就会招致相应的磁场,就会形成相应的氛围、相应的生活环境。所以,心态特别的重要。
稻盛先生告诉我们,人在逆境的时候容易产生怨天尤人的心态。那么在顺境的时候,一帆风顺的时候,会不会就一定是感恩的?也不一定。为什么呢?很多人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,不认为这是上天的眷顾,不认为这是值得感谢的事情,认为我就应该得。所以我们看到,为什么有的人一帆风顺以后,不仅没有感恩之心,而且还狂妄自大、目中无人、傲慢无比。
当一个人生起傲慢心的时候,也就是前进停止的时候。或者说,当他生起傲慢之心的时候,感恩之心就消失了,幸运之神也就离他而去了,当然他就不会有更好的成长和进步了。
中国的古话一直讲:“谦虚使人进步”,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。要时刻怀着谦虚好学的精神,怀着感恩的精神,不能狂妄自大。其实,我们稍有一点小小的成就,仔细来观察是很多人衬托,很多人奉献,很多人默默无闻付出,很多人积阴德给我们带来的。具体来讲,比如说先生在外面工作,赢得了一些社会的荣誉地位,被别人所尊重,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他有一个贤内助,在家里辅佐他孝养父母,照顾孩子,护持家庭,无怨无悔。先生才能在外面很风光地工作。了解到这一点之后,没有必要去狂妄,甚至应该心生惭愧,生起对默默无闻付出的家人、团队伙伴、基层劳动大众的深
深的感恩之心。
另外,稻盛先生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象,生活中也能看到:遇到了好事,本来应该心存感恩之心的,但是感恩之心没有,反而生起了贪念。说为什么我得到的这么少?不能多给我一点?
有这样的说法:你送他一碗饭,他会很感激;你送他一车米,他就结仇了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?人有贪心、自私自利的时候。贪婪的心一起,就得寸进尺,得陇望蜀,失去了感恩心的同时人也变成一个贪心鬼了。一念之间,本来应该身处天堂,充满感恩之心的,这一念贪心起,就沦落到地狱里。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事情。
其实,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很多的好事,但往往好事来临的时候,我们只是高兴了一瞬间,接着就忘掉了这个好事,马上就当成理所应当的事情,甚至开始计算去谋划更多的好事。贪心一起,感恩之心就没有了。狂妄自大的心一起,感恩之心就没有了,就远离幸运了。
我们再往下看:“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。”我们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。即使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,也要说服自己。就是说,随时都准备说一声“谢谢!”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。
这段话很厉害。我们经常讲,有一些内容是必须要教育的,完全凭着我们狭隘的情绪、自私自利的想法,我们很多的判断是错误的。我们要用理性,要把它灌输进去。
记得我父亲曾经跟我讲,列宁同志说革命的思想是需要灌输的。其实一样,伦理道德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需要灌输的。人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人往下退转很容易,往前进不容易。思想沉沦下来很容易,向上迈一步不容易。
向上迈这一步,有时候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,因为要把自己多年的错误的思维习惯、行为习惯,把自己狭隘的心理、拘谨的思考模式,把心中自私自利的壳打破,把那个“小我”打破。这往往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。
怎么办呢?稻盛先生告诉我们,要理性地思考,我们必须把这句话——要感谢所有的人、事、物,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、什么样的事,无论遇到顺境、逆境、好人、坏人、喜欢的、不喜欢的,都心怀感恩。要当成一种概念,当成一种价值,输入到我们的脑海里,先从意识上认识到这一点。要时刻保持感谢之心,千万别忘。
虽然我们感觉很多情况下生不出感谢之心,但是一定要心怀感恩,用理性把这个概念输入到我们头脑里。
我觉得这是一个成功者的思考模式,告诉我们怎样迅速转换自己狭隘的思考模式,用高境界、高层次、高能量的思维模式,取代我们低境界、低层次、低维次的狭隘的思维模式。方法就是首先用理性来告诉自己,首先必须要感恩,一定要感恩,随时做好感恩的准备。这就是稻盛先生的成功者的思考模式、心理模式。我觉得这段话特别重要,高贵的模式、高层次的思维模式、行为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强制灌输的。
接着说:困难来了,那是成长的机会,应该感谢。好运降临,更是难得,当然也要感谢——时刻准备说“谢谢!”有意识地在自己心中预留感谢的空间。
我觉得,我们让自己太辛苦、太忙了,把自己的大脑、生命空间排得满满的,什么都放在里面了,唯独缺少了感谢二字。这样一种高贵的生命能量,我没有给它预留空间,没有给它提供一个好的生存空间。我们为自己考虑物质、名誉、权利、尊严、情感生活、兴趣爱好、旅游等等,为它们都准备了很好的生存空间。但是,为感谢这样一种高贵的心境、高贵的能量,我们同样要在生命中预留它的生存空间。
进一步,还可以这么去想:感谢来自于满足,不满足不会产生感谢之心。但是,满足不满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多的就满足,少的就不满足,问题有这么单纯吗?
稻盛先生接着就有意识地引导我们去思考:为什么感谢之心生不起来呢?因为感谢之心生不起来,所以他告诉我们要理性的、要强制的、要灌输式的,把感谢这种高贵的情感输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,在我们的生命当中给它预留空间。
感谢之心为什么能够产生?从通常的分析角度来讲,感谢来自于满足,物质满足了,感谢;精神满足了,感谢;地位满足了,感谢;荣誉满足了,感谢;情感满足了,感谢;幸福的生活得到满足了,感谢;我们对生命中的各种各样的渴望和需求都得到满足了,我们感谢。那是因为得到了满足;不满足,就没有感谢之心。
那么我们接着想,满足不满足是怎么回事呢?有一个客观标准吗?经常讲,满足不满足,幸福不幸福,其实是因人而异的。
稻盛先生是怎么讲的呢?我们来看一看:从物质层面讲也许如此,但是,得到相同的东西,有人不满足,有人却很满足。有人所得不多却很知足,有人无论得到多少,永不知足。有人老是忿忿不平,有人却总是心满意足。
也许从东西的角度来讲,他有一个好手机,我没有我就不满足。我拿到一个跟他一样的手机,我可能就会满足了。因为在攀比的情况下,大家都一样了,平等了。是不是这样呢?不一定。因为两人可能都得到了相同的东西,有的人就满足了,有的人还是不满足。他觉得我为什么一个?我要两个,我要三个,我要更好的。有的人得少即足,有的人不满足。
有的人得到东西不多,却很知足。现在我们在做太极文化进乡村的社会实践。我们到村庄里,和普通村民们一起学习太极拳,学习国学。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看到了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东西。其中有一条就是他们的满足感。他们的收入可能并不高,一个月可能不到一千块钱,属于总理所讲的六亿之内的人(六亿人口月收入不足一千)。但是他们很满足,他们心满意足的状态,我们这些收入比他们好、来自于城市的朋友满足感不如他们。他们的所得不多,却很知足。
我们看到在城市里面生活条件很好,物质条件很丰富,好吃好穿好房好车,但是依然每天愁苦不堪言。物质条件都得到很大的满足了,依然觉得自己钱不够花。跟过去相比,跟身边的普通朋友相比,生活的水准非常高,但是依然觉得自己很穷,依然在金钱上斤斤计较,永远得不到满足感。有的人是物质上这样,有的人是物质上虽然很好了,精神上有极大的空虚。
所以我们看到,人跟人是不一样的。有的人老是愤愤不平,经常怨天尤人、指三骂四,时刻都是愤愤不平的状态;有的人却总是心满意足,心怀感恩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就让我们深度思考感恩之心到底是怎么回事?
稻盛先生是这样讲的:因此,归根到底,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,是一个心态问题。不管物质条件如何,只要具备感谢之心,就能品味满足的感觉。
稻盛先生一语中地、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,实际上是我们精神层次的问题,或者说是精神品位的问题。欣赏的品味、对幸福对满足的感受度,不同精神层次的人是不一样的,这是一个心态的问题。
最后的这句话,告诉了我们一个关键点。满足的感觉我们怎么去品味?关键是要有感谢之心,才能品味到满足的感觉。
诸位朋友,如果我们已经有满足的感觉、能够品味到满足的感觉,那么仔细地想一想,那是因为我们有感恩之心。心怀感恩的时候,我们就特别容易满足。同样,如果老是不满足的话,仔细考虑一下,是不是缺少了感恩之心?
经过这一节的学习,我有很深的感触和体会。我觉得,感恩之心是一个人觉悟与否的重大标志。时刻心怀感恩的人,一定是对生命的意义已经真正理解、真正觉悟的人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我们和稻盛先生相比,还有很大的距离,我们要好好来品味这几次学习的内容,培育我们深厚的感恩感谢之心。
今天的学习就到此结束。感谢稻盛先生的教诲,也感谢各位学友、各位道友的参与,谢谢大家。ご清聴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。
惟愿更多的人学习先祖智慧!
身体力行改变家乡面貌!
圣贤教育
爱是教育的灵魂,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、激发爱、传播爱。
传统文化育天下
弘扬传统文化,传播中华孝道,
广结天下善缘,助力全球华人!
◎上善若水,与爱同在 ◎
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
发心弘扬传统文化
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
故取名曰"传统文化育天下"
◎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,从而提高家庭、婚姻、做人处事、幸福指数。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,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;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,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!
[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]
尊敬的仁者:
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,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,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!践行孝道,帮助您家庭幸福,夫妻甜甜蜜蜜,孩子健康成长。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,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《圣贤教育改变命运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