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为今日头条「头条深一度」独家稿件。)
在秦末历史中,项羽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为何放弃称帝,转而选择分封诸侯?
这一抉择背后,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历史因素,值得我们深入探究。
家族迁徙与时代背景项羽他们一家为啥会跑到会稽呢?
这与昌平君据江东反叛密切相关。楚国灭亡后,昌平君这个身份很特殊的人登场了,他既是秦国丞相,却又有着楚国宗室的血脉。结果他在江东突然起兵反叛秦国。
这一闹,项燕的后代大概率就被折腾得流落到江东地区了,项羽也就跟着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了。
要想搞明白项羽后来做的那些决定,得先了解当时的大背景。
秦朝虽说短暂地实现了大一统,可陈胜、吴广起义失败后,天下又乱套了,新的七国割据局面又冒出来了。各地诸侯一个个都自立为王,老百姓心里的身份认同还停留在战国那会儿呢,大家张口闭口就是 “我是魏国人”“我是齐国人”,压根儿就没有大一统国家的意识,这意识还没完全培养起来。
在这样的地缘政治格局下,项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,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:一条是硬着头皮,逐个去消灭这些割据势力,重新恢复秦始皇时期的大一统局面;另一条就是先承认现状,通过一些政治手段,慢慢削弱各方力量,再找机会实现统一大业。
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,项羽在鸿门宴及巨鹿之战时,楚军兵力可怜巴巴的,还不到十万。就算把英布、蒲将军的军队都算上,和救赵的三十多万诸侯军相比,那也是小巫见大巫,完全处于劣势。
要是再把各方潜在的军事力量都考虑进去,项羽要是选择逐个攻打这些势力,那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,成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。
而且项羽的后方阵营也不省心,楚怀王、吕青、吕臣、陈婴这些人,跟项羽根本就不是一条心,各有各的小算盘。
这么一看,项羽选择分封诸侯,其实就是没办法中的办法,是他在现实困境下,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。
项羽政权的致命弱点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,那可把 “功” 字当成了铁打的核心标准。他把那些跟着自己一起灭掉秦朝的 “六国将” 召集起来,大手一挥,给了他们一个超 “酷炫” 的机会 —— 名正言顺地当王。
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时,以 “功” 为核心依据,对跟随他灭秦的 “六国将” 进行分封,给予他们名正言顺成为王的机会。这一招刚开始还挺灵,六国的后人都纷纷点头接受了。项羽也趁机对天下格局一顿调整,比如说把原来的燕王撵到辽东去,又重新立了个新燕王。
但这种看似稳定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。
项羽刚退回彭城,齐国的田荣、张耳与陈馀,还有刘邦这些人,就跟商量好了似的,先后跳出来造反。
在项羽还没对义帝下手之前,大部分诸侯心里虽然不太支持项羽,但也不敢公然反对,大家就这么维持着一种微妙的 “塑料平衡”。
结果,项羽一杀义帝,可就捅了马蜂窝。
“为义帝发丧” 这事儿,一下子就被刘邦他们抓住了,成了反抗项羽的 “超级大杀器” 名分,诸侯们这下可算是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理由,要把项羽的霸权给掀翻。
这时候项羽对地方统治的薄弱环节也彻底暴露出来了,人家联军轻轻松松就打进了他的都城,这就好比家里大门没锁,小偷随便进,明摆着说明他的政权内部问题一大堆。
事实上,项羽的军政集团确实结构复杂,内部矛盾重重。
这个集团里分成好几股势力。有楚怀王时代就留下来的老臣,在项羽的新政权里还占着高位,一副 “姜还是老的辣” 的样子;还有跟着项羽南征北战、出生入死的大将,像钟离眛、英布、龙且这些,他们手里握着兵权,可除了九江王英布,其他人大多都没得到裂土封王的赏赐,心里那叫一个憋屈,就好比辛苦打工一年,奖金却少得可怜;另外还有项羽的亲族,在政权前期根本就没掌握多少兵权,完全没有那种 “皇亲国戚” 该有的威风。
这种结构导致了有权者无名位,有名位者无权,亲族也处于既不贵也无权的尴尬境地。
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就像烧开的水,不断沸腾,矛盾重重。
随着项羽不停地出征,将领们的功劳越来越多,可就是得不到相应的回报,这就好比在创业公司里,员工的期权不停地涨,却一直看不到兑现的希望,团队里根本就没有凝聚力,大家也没了动力,都在心里犯嘀咕。
项羽政权搞得这么混乱,说到底,根源就在于楚国的制度体系和三晋的制度体系的巨大差异。
楚国的军事体系,是楚王直辖的军队和封君的军队凑在一起的,乱得很。项羽组建自己团队的时候,虽然把家族和外系力量都拉进来了,可就是没能整合成一个集权化的军事体系,也没能彻底完成向秦制的转变。而刘邦一进入关中,就跟甩掉包袱似的,把旧制度扔掉,转用他更熟悉的秦制。
楚汉争雄:制度与文化的碰撞刘邦与项羽的争雄,本质上是受秦制影响的三晋思维与受秦制影响的楚国旧制的对抗。
刘邦出生在丰邑,这地儿就像个 “魏国人聚居地”,到处都是魏国人。他本人也曾在外黄当过张耳的门客,天天被三晋文化 “熏陶”。
这就使得刘邦对秦制特别熟悉,用起来顺风顺水,在和项羽的这场 “龙争虎斗” 中,一下子就抢得先机,占了上风。
项羽在军事方面确实有一手,带兵打仗很厉害,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,他始终处于劣势。
就说广武关下那次,他就算有机会一箭把刘邦给 “解决” 了,这天下大概率还是得回到战国时期那种乱糟糟、谁也不服谁的状态。为啥呢?因为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大蜘蛛网,各方势力你牵制我、我牵制你,谁也没办法彻底压过谁,实现一家独大的美梦。
刘邦建立汉朝后,一开始封了一堆异姓诸侯王,后来又改成封同姓诸侯王,在齐楚这些地方照样封王。
这可不是他脑子一热瞎搞,而是因为当时齐、楚这些地方的老百姓,心里根本就没有大一统国家的概念,还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。一直到汉武帝时期,这种区域性的小认同才慢慢被 “磨平”,国家这才真正实现了大一统,变成一个团结的整体。
汉朝制度在发展过程中,那也是相当讲究。一方面尊重传统社会文化,就像对待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一样小心翼翼;另一方面,又在悄咪咪地进行改变,就像温水煮青蛙,不知不觉就把大家的观念给扭转过来了。
比如说汉爵和周爵对照这事儿,一开始大家还都记得周爵,可随着时间慢慢流逝,大家就只记得汉朝爵位了,这文化影响力的转变,真是悄无声息又强大得很。
项羽没称帝,反而选择分封诸侯,这其实是在当时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,综合考虑政治、军事、团队以及文化等一堆因素后,没办法中的办法,是无奈之举。
他这一决策,可不仅仅影响了楚汉时期的政治格局,还为咱们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,提供了一个超重要的历史样本。
从这儿咱们就能看出来,历史的走向就像一场复杂的 “多人游戏”,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,而像项羽、刘邦这些关键人物的抉择,就像游戏里的 “关键操作”,直接决定了游戏的走向。
搜索「头条深一度」,看更多深度好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