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亮村西有瀍源湖,瀍河从这里蜿蜒流向东南,汇入洛河,一路留下了许多与“瀍”字有关的地名,如会瀍、瀍阳、瀍沟及多座瀍河桥。
在瀍河沿岸,分布着多处古文化遗址,如班沟遗址、大阳河遗址、北窑遗址等,与美不胜收的九泉水库、瀍源公园、朱樱湖等相映成趣。
瀍壑朱樱是过去洛阳八小景之一。如今,除了瀍河上的朱樱湖,瀍河入洛河处还建有朱樱塔等,很多人慕名前来,感受瀍河的诗意之美。
是的,这条古老的河流已“旧貌换新颜”,成了人们放飞心灵、享受生活的好去处。如果你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往,不妨找机会去看一看,或沿着瀍河走一走。
瀍源湖
瀍河之源
瀍河的源头,在今孟津区横水镇寒亮村。
《水经注》中记载,瀍河“出河南谷城县北山”一个叫梓泽的地方。今寒亮村西有瀍源湖,瀍河从这里东流,河道时隐时现,掩映在芦苇丛中。
“瀍河从村里流过,我小的时候,人们经常在河里逮蛤蟆、洗衣服。”今年71岁的李体洪说。58岁的卢干通也是寒亮村人,他在瀍源湖附近的丘陵上种了几亩樱桃,说:“都知道瀍壑朱樱,我在这儿种的樱桃真的特别好吃!”
奇怪的是,瀍河出源头后的近百米河道中,几乎看不到什么水,只是一片沼泽。卢干通解释说,瀍河水很容易渗到地下,看上去就像断流了一样。
“过去还有一个说法,叫‘瀍河流不通,流通出朝廷’。”他说。确实,洛阳是十三朝古都,千百年来,多少帝王将相在这里建功立业,从周公定鼎、北魏迁都到隋唐大运河的开凿,瀍河都是见证。
班家古寨
班家古寨
班家古寨就是班沟遗址,位于孟津区小浪底镇班沟村。
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裴里岗文化遗址,地处瀍河中游,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。不过,令村里人津津乐道的,还是班超投笔从戎、万里封侯的故事。
“班超投笔气如山,万里封侯出玉关。”东汉时期,书生班超在洛阳投笔从戎,率36名勇士建功西域,一去就是30多年。他在西域纵横捭阖,平定各国叛乱,再树大汉国威,将被阻断了65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打通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定远侯”。
71岁那年,年迈的班超回到洛阳,不久去世,葬于孟津。
班超的父亲班彪、哥哥班固都是著名史学家,长期在洛阳任职,班家就住在班沟村。如今,这里已无班姓村民,但仍保留着班家地、班家井、班家坟等叫法,人们依然认定这里是班氏家族的祖居地。
九泉水库
九泉水库
九泉水库距班沟村不远,原为瀍河上的九眼泉。九眼泉因九处泉眼而得名,原来水流不大,近几年从小浪底引来黄河水后,这里就形成了碧波荡漾的库区水面。
在九泉水库附近,如今还有九泉村、九泉观、九泉桥等。据当地人介绍,九泉观始建年代不详,历史上经过多次毁建,每年的农历二月初还有庙会。
据《孟津县志》记载,在明嘉靖年间,乡民李宗宇曾对九泉观进行重修,并称九眼泉因四季喷涌,汇水成流,“遂成名胜,饮誉千载”。
如今,神奇的九眼泉已与九泉水库融为一体,成为孟津城区和瀍源公园的重要水源。这里景色优美,吸引不少游人。
魏孝文帝陵
魏孝文帝陵
瀍河流经邙山,两岸分布着数不清的陵墓,北魏孝文帝的长陵就是其中一座。
长陵位于孟津区朝阳镇官庄村南,俗称大冢。与其相距不远的是文昭皇后陵,俗称小冢。
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,其先祖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带活动,后来一步步迁到了平城(今山西大同)。太和十七年(公元493年),孝文帝拓跋宏决心迁都洛阳,全面推行汉化改革。
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一步。迁都洛阳后,孝文帝要求鲜卑贵族穿汉服、说汉话、改汉姓、与汉人通婚……他带头改汉姓为元,并杀掉了抵制改革的太子元恂。
按孝文帝的规定,“迁洛之民,死葬河南,不得还北。于是代人南迁者,悉为河南洛阳人”,而北魏陵墓区就在瀍河两岸的邙山之上。
瀍河入洛处
夹马营往事
对洛阳人来说,瀍河不仅是一条河流,也是瀍河区的名字。历史上,这里发生过许多大事,比如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出生在这里。
《宋史》中记载,后唐天成二年(公元927年),赵匡胤“生于洛阳夹马营”。相传他出生时火光冲天,人们便把这条街称为火烧街。后来,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在这里出生,因兄弟二人先后当了皇帝,火烧街又被称为双龙街。
公元960年,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,建立大宋王朝,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。他留恋故土,一直想迁都洛阳,却始终未能如愿。
今天,夹马营路与瀍河桥相距不远,这里流传着与赵匡胤有关的种种传说,不过,想找到与他相关的历史遗迹并不容易。
黄公广济桥
黄公广济桥
瀍河上的桥很多,现存最早的当数黄公广济桥,也叫东关大石桥。这座桥位于瀍河下游的新街上,是明代大太监黄锦出资修建的。
黄锦是洛阳龙虎滩人,曾任嘉靖皇帝的伴读,后来掌管司礼监并总督东厂,深受皇帝信任。明初,河南府城(今洛阳老城)东门外的瀍河上有和平桥,“以石为脚,架木其上”,后被河水冲毁。此后,河南知府曾耗费大量财力,在瀍河上两次修建石桥,结果都被河水冲毁了。
嘉靖三十八年(公元1559年),黄锦回乡省亲,看到瀍河两岸居民通行不便,决定出资建桥,具体事宜由其弟黄子铠督办。
半年之后,一座精美坚固的五孔石拱桥建成了。人们为感谢黄锦兄弟的义举,特在桥头刻碑记事,并将该桥命名为黄公广济桥。
潞泽会馆(现洛阳民俗博物馆)
潞泽会馆
瀍河沿新街南下,流经潞泽会馆,然后汇入洛河。
潞泽会馆即现在的洛阳民俗博物馆。这是一座晋商会馆,始建于清乾隆九年(公元1744年),由山西潞安府(今长治)、泽州府(今晋城)的商人集资修建。
在此之前,山西、陕西两省的富商已集资建成山陕会馆。潞泽会馆与山陕会馆一东一西,相距不到一公里,可见晋商生意繁荣。
当时,晋商主要经营布匹、绸缎、茶叶等,商队有大量骆驼和骡马。横跨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在17世纪开始形成,这条国际商路南起福建武夷山,经河南、山西等地北上中俄边境,洛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。
2019年,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,潞泽会馆、山陕会馆和关林都被列为申遗项目的遗产点。
瀍河两岸景如画 记者 鲁博 摄
画外音
瀍河曾被叫吉水
对外地人来说,“瀍”是一个生僻字。因为在字典中,它通常只有一个意思,就是指洛阳的瀍河。
外地没有瀍河,自然不常见“瀍”字。不常见就难重名,所以,瀍河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。
然而,即使是独一无二的瀍河,历史上也曾被改名。至于原因,当然是避讳了。据清代《重修洛阳县志》记载,唐代时,为“避武宗讳”,瀍河曾改名吉水。唐武宗去世后,唐宣宗又将瀍河的名字改了回来。
唐武宗名叫李瀍,崇信道教,盼望修炼成仙,喜欢服食丹药,以至病重不起。会昌六年(公元846年),道士说他名字不好,应改叫李炎。他依言改了名,可不久还是病死了。
宜苏山上的汤王庙
宜苏山上传说多
瀍河从源头出寒亮村后,流经会瀍村。会瀍村有宜苏山,当地人称苏山。
无论在《山海经》还是《水经注》中,都有对宜苏山的记载。清代《孟津县志》中记载:“宜苏之山,亦曰苏山,因山多紫苏而名,或谓古赫苏氏之墟也。”
赫苏氏,又称赫胥氏,是上古帝王。《庄子》中称:“夫赫胥氏之时,民居不知所为,行不知所之,含哺而熙,鼓腹而游。”也就是说,赫胥氏有盛德,像圣人一样无为而治,百姓们无忧无虑,生活也很快乐。
唐代时,学者成玄英为《庄子》作注疏,认为赫胥氏“盖炎帝也”,今宜苏山上也有炎帝庙。不过,当地人最熟悉的还是汤王庙。
汤王庙在炎帝庙的西侧。它位于苏山之巅,人们也称其为高庙。“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五,我们都会到高庙赶庙会,非常热闹。”寒亮村的李体洪说。
当地有学者认为,宜苏山也是华胥生活的地方。在上古传说中,华胥是伏羲之母,她因在雷泽中踩到一个巨人脚印而受孕,后来生下人文始祖伏羲。华胥部族活动在宜苏山,古文献中对此有明确记载。
瀍河湿地公园(局部)
瀍壑朱樱与樱桃
说到瀍河,人们通常会想到洛阳八小景之一的瀍壑朱樱,并“脑补”出樱花开满瀍河河谷的旖旎画面。
其实,瀍壑朱樱除了供人观赏,也有不可小觑的实用价值,毕竟美味的樱桃是人们所喜爱的。在寒亮村西的瀍河源头,村民卢干通在这里种了几亩樱桃,直说味道非常好。
《礼记·月令》中记载,古人将樱桃视为珍馐,等到果实成熟,天子要先用来祭祀宗庙。
周公定鼎洛阳,在瀍水之东营建成周城,这也是汉魏洛阳城的前身。《拾遗录》中称,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时,曾于月夜在宫中赐宴,请群臣吃樱桃。《图经》中称:“樱桃,其实熟时深红色者,谓之朱樱。”
朱樱圆润鲜艳,后来有文人用它比拟美人之口,倒也形象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,就曾为自家两个美姬写下“樱桃樊素口,杨柳小蛮腰”的诗句,流传甚广。(记者 张广英 记者 曾宪平 文/图)
(来源:洛阳网)
▼ 美丽新瀍河
【三清两建】瀍河区召开十届区委第7次常委会议,研究了这些重要工作
【今日瀍河】区委书记陈功调研全区大民生工作
【幸福瀍河】瀍河区召开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会议
【文明瀍河】瀍河区召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
编辑 | 许红丽
审核 | 海 波
求分享
求收藏
求在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