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学术水平一流,可颜宁今年已经45岁了,仍是孑然一身,在传统目标要求阖家欢乐,子孙满堂中,此事真可谓“大逆不道”!
对此,颜宁并未低头解释,也没有敷衍说,今后一定努力。后来,她更是勇敢发声:我不婚,也不欠谁一个解释。
今天,让我们走进颜宁。
勤勉自律,勇摘桂冠
颜宁,出生于1977年山东省章丘的一个小农村,父母皆是普通的工薪阶层,六岁以前由姥姥姥爷散养长大。
后来随父亲的工作调动,小颜宁也随父母来到北京,然后接着散养。很多人称赞颜宁,这位未来鼎鼎大名的女科学家从小的天赋惊人。
的确,颜宁的童年时候,父母都比较忙,没太有时间照顾颜宁,所以颜宁的童年没有补习班,没有各类的培训机构。
但孰不知,刚开始来到陌生城市的颜宁,也有对这座大城市的迷惑,和无所适从,可她骨子里就有一种“宁有种乎”的韧劲。
一点点不断适应生活,哪怕没有父母陪伴,也会按时完成作业,并且一直学习成绩不错。这种一直向前,有主见的韧劲,也将在她未来的科研之路发挥新的的作用。
但颜宁也并非是个浑身带刺“不听劝”的人,在她高中的时候,对文科同样表现了强烈的兴趣,这可能也是她为什么在日后采访演讲过程中充满“灵性”的原因。
可她同样听取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意见,在“学好理科,不怕走遍天下”的浪潮下,报选了理科。
同样,在高考之后报考时,颜宁同样斟酌自己的兴趣时,也考虑了父亲的建议,选择了与医学相关的生物科学。
颜宁璀璨的人生也就从此刻开始了。
颜宁在大二时,就当选为学生会领导并考完了托福,大三时被知名教授选中,进入实验室,开始了她的实验室生涯。
大四,当同学们即将毕业选择工作时,颜宁依旧两耳不闻窗外事,依旧醉心于实验室中的数据。
当然,她从始至终心里都一直知道,自己要选择的是什么,她有着对自己更高的追求。
世界闻名的制药公司高薪聘请,拒绝。理由是不同意待在等级森严的公司,她想要的是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地活着。
其实每个人都是,但她就是那个知行合一,敢于向前的人。光想,是做不成事的。
还记得说,颜宁从小就是一个带着韧劲有主见的人吗?
毕业的那一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当时作为普林斯顿大学我们教授的施一公来清华招生宣传,颜宁没有等学校推荐,直接自己写了一封充满自信的自荐信。
施一公一眼看中,从此对她大为赏识,成为了此学校的第一批我们留学生。
颜宁也无愧于施一公的信任,在美期间,一直废寝忘食,每天泡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,曾一度暴瘦三十斤。
仅仅用了四年,她就拿下来了正常需要七年才能拿下来的博士学位,经过四年积蓄爆发的论文和实验成果,一经发表,也立即产生了轰动,在当年北美获得“青年科学家奖”。
后来,她学成回来,带着自己的学识和成果,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导师,此时她年仅30岁,可谓前途无量。
在争议中,不断强大
回来后,在清华的校园中多了这样一个身影:一袭白裙,面容姣好,仙气飘飘。试问,这样有颜值有才华的女子,谁能不爱呢?
可就像英雄总是命运多舛,才女的科研之路上也是充满争议的。就在今年的二月份,她的论文就被强制要求引用其他人的论文。
对此她勇敢在微博发声:绝不引用没有价值的论文,宁可让我的论文不去发表。可想而知,一时间该微博,将引起多大的舆论,她又要得罪多少人。
但能够撑起她本人的,绝不是她的世故和圆滑,恰恰相反,能够撑起她颜宁本人的就只有她在争议之路中,不断地自我学习和强大。
事发她的科研之路,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。
2007年至2017年间,作为清华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,她当然也顶着极大的压力,很多人质疑:学的好,不代表就会教的好。
就是顶着这样的压力,颜宁严格要求自身和手下学生,十年间为祖国培养七个优秀博士的同时,论文多次发表于《科学》《自然》等世界顶级学术刊物,并且两次入选为《科学》的年度十大进展。
2017年,颜宁提选为中科院院士落选后,又不知有多少人觉得她还是太过“年轻”,或许还带着幸灾乐祸,可颜宁转身就获得了“影响我们”2017年度科技人物,并被国外科学院授予为外籍院士。
后来,就在颜宁在国内发展蒸蒸日上时,突然又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,回到国外的普林斯顿大学,并从此担任终身讲习教授。
一时间,她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,有人认为她是背叛,有人说她负气出走,但更多的认识不理解。
就连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政宁,都曾公开表示不理解,为什么在世界都在看好我们的时候,她又重返国外呢?
后来他又连续两次拒绝我们科学院院士,更让人耐人寻味,是已经失望?还是不在乎?
但其实这一切,可能不难理解。
颜宁本身是个极有主见,且有韧性的人,仅仅一次落选,就让她失望,当真是小瞧了她对科研的韧性。
对此,她也曾有回复:上一次的我们院士提名就引发了争议,而她本人更想将精力投入到科研之路。
至于背叛,更是无稽之谈。
2007年,那时的我们是怎样一个境地?
就在我们大多国人可能都对自己没那么自信的时候,颜宁就毫不犹豫,回到祖国的怀抱,为祖国投身研究,培养人才。
难道是她当时在国外无法获得优渥的生活条件吗?当然不是,以她当时的能力,完全可以选择相对轻松的生活,但是她没有。
本身就对颜宁充满质疑的人,也应该去好好思考。
距离颜宁离开我们,五年过去了,颜宁依旧没有转入身份,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回复吗?
她在我们长大,身上流淌的是华夏的血。日常生活中,开心或者不开心,也都会在微博分享,想必是,有同样的一群人,在等待她,等待她突然给我们一个惊喜,重新回到这片故土。
始终相信他对这片土地的爱,如果不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,她又有什么理由,远去西洋,继续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向前呢?
她曾说,想让我们的科技成果对世界产生影响,她也一直知行合一。在科研之路砥砺前行,在2023年,被女科学家组织GWIS,颁发佛罗伦斯·萨宾杰出研究奖。
祝愿她,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,并早日学成归来。
不婚,也不欠谁解释
就在颜宁充满话题和争议的科研之路,近段时间又添一笔。
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件事与她的科研之路无关,众多网友关心起了她的人生大事。
怎么还不结婚?
1977年出生的颜宁,今年已经45岁,在我们传统的家庭中,这个年纪,孩子已经不应该只是会打酱油了,孩子大学毕业也都是有的了。
可颜宁不止孑然一身,甚至恋爱都不曾有过消息。所以也如大多数年轻人一样,颜宁也有被催婚的压力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其实不止颜宁,许多公众人物也都有被催婚的压力。
尤其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,所谓家和万事兴,在评判一个人是否幸福的同时,婚姻、子女都被作为新的的评判标准,否则就会被认为是“不完整”地一生。
早在2023年,昔日“电视新闻一哥”的张宏民,在街头吃个冰棍,因为无儿无女,幸福安享晚年,都被路人描述成了晚年凄凉的孤寡老人。
不可否认,或许大多数人认为完整的一生,需要有男子或女子的陪伴,需要有子女的照顾,人类通过组建家庭的方式,不断繁衍后代,延续至今。
但也应尊重不同人,对“幸福”这件事不同的看法。
颜宁曾说,她讨厌被定义,就像,非要称她为“女科学家”一样,好像认为科学家就应该是男人一样。
婚姻也是一样,什么年纪,就应该去做那些,别人一直以为理所当然要去做的事吗?
永远,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。
大家都可以看到,单身至今的颜宁,活得依然要比这世界上大多数人精彩,如果遇不到自己对的人,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呢?
不知道颜宁的科研之路平时有多么繁忙,但让人无法否认的是,一定占去了颜宁很多精力,不可避免在去遇到“对”的人的机会也相对少了很多。
但她的科研之路,是一条利在千秋之路,我们甚至无法估量她工作所对未来产生的社会价值,又将造福多少人,这难道不会让人感到幸福吗?
婚姻最新的的就是自由的,人们有爱的权力,也有不爱的权力,这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幸福。
又有多少人,因为结婚而去结婚,这样又真的会幸福吗?
当然,也同样希望颜宁,希望所有人,都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,遇到自己认为对的人,然后携手一生。
不过也同样,讨厌去被定义,让人指手画脚,正如颜宁所说:不婚,不欠解释。
因为自己的事,本身就无需解释。
世俗的成见,就像一座大山。哪怕一个人怎样优秀,身边人也会想给她戴上世俗的枷锁,不知这枷锁是对是错,但希望人人都能够活出自我,何不多一点宽容呢?
没人能够否认婚姻的新的性,更没有人小觑颜宁老师的科研成果,大多数人还是祝福颜宁或许有一天遇到自己心爱的人,并在科研路上扬帆起航。
几百年前,人们用自己的偏见,将哥白尼绑在十字架上,放火烧伤了他,因为他们觉得,地球就是应该在宇宙中心,认为太阳在宇宙中心的人,都是异教徒。
几十年前,人们用偏见,逼迫计算机之父的图灵,承认自己患有疾病,被迫服下各类激素,最后离去于家中,直到今天,连果子手机的logo,那个只咬了一口的果子,都是在纪念他。
历史给了今天无数经验和教训,无知,却总是会让人重蹈覆辙。
世俗眼光的约束,若不能帮助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为这个世界发光不适,反而将其越推越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