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《走向共和》有感

為準備公民科,用國劇去把新中國歷史走一遍的大業,一眨眼間好像已經有四至五年的光景了。由基本以毛主席為主線的,到中階的《覺醒年代》以陳獨秀、李大釗為主線的、《問蒼茫》中見到孫中山與毛澤東的對話,便開始想看筆者覺得是更高階的《走向共和》。

從康有為到毛澤東筆者以為,《走向共和》(以下簡稱《走》)只是電影《建黨偉業》的電視版,主要也是圍繞孫中山革命的歷程。而事實上,《走向共和》很快便已經出現年輕的孫中山找康有為的情景。

革命歷程,由康有為、梁啟超到孫中山,再到陳獨秀、李大釗、毛澤東、周恩來,一路走來,由滿清到新中國,好像終於把新中國歷史真正補完。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在《覺醒年代》出現、常與陳獨秀爭吵但又互相欣賞的辜鴻銘,在《走向共和》一開始,已經在張之洞身邊,感覺尤為親切。

正如筆者一路強調,清末民國歷史,在筆者學生時代也只是稍稍接觸,記憶模糊;沒有經過影像的刺激,慈禧、袁世凱、李鴻章等等也只是一個個的名字,肯定不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。所以,筆者以兩倍速看完《走》,實在是覺得非常精彩,尤其是看到慈禧的「明白事理」(如看到義和團,其實也知道是「沒有神力附身」,但其「人力之多」仍有可用之處)和袁世凱猶如「無間道」般的計謀。筆者在之前聽香港電台的《古今風雲人物》中也曾聽過袁世凱的歷史,但在《走》中的形象化實在是更為精彩,比《建黨偉業》由周潤發飾演的角色更甚。

《走向共和》中孫淳飾演的袁世凱形象精彩。(《走向共和》截圖) 《走向共和》的走向可是,筆者後來才發現,原來這部2003年播出、被稱為「高分神劇」的《走》在國內是沒有在中央電視台重播的,這個情況初時的確是令筆者有點想不透。說實在的,作為公民科老師,哪些媒體素材可播、哪些不可播,基本上都有一個常識;例如《長津湖》可播,但某些西方視覺的有關韓戰的媒體素材,則不可播。但《走》展現的是清末民初的歷史事實,革命的一路走來,為何中央電視台不再重播?

要說禁播又不是禁播,坊間的評論沒有禁。張黎導演有繼續拍攝其他的國劇及電影,《走》的演員也有拍其他的國劇(如演孫中山的馬少驊,筆者在《覺醒年代》和《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》中便看到他繼續演蔡元培及鄧小平,演技同樣在筆者心中留下極深刻印象),所以為何不在國內主流媒體重播?

坊間當然有不同的說法,「以古諷今」大概是其中一個講法。但筆者想,如果因可能以古諷今的原因而不能教授某段歷史,那可能也沒有什麼歷史可教了。筆者反而覺得,或許是《走》未能連繫到中國共產黨(《建黨偉業》當然有連繫);或因台灣島政治上的原因,而使得《走》的位置變得有點尷尬。筆者之後應會看一下2011年由張黎及成龍導演的電影《辛亥革命》來比較。

甲午戰爭輸了後,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(右)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(左)在《馬關條約》上角力。(《走向共和》截圖) 到最後一個最現實的問題,作為香港老師,《走》能用作教材嗎?筆者想,還是可以的。劇中的人物描寫,尤其是對清末著名人物的描寫,非常精彩;中史科老師用作教清末歷史,是上佳教材。

公民科老師,單單是讓同學看李鴻章如何在清廷輸了甲午戰爭後,與伊藤博文在《馬關條約》上角力,以及怎樣間接導致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的出現,肯定也遠遠勝過單看課本。現今國家的成就有目共睹,只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、政治自信,說好中國故事,也說沒有什麼可以以古諷今了。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