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掌故

“筑”是贵阳市的简称。“筑”是什么呢?“筑”是一种古乐器的名称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筑”,以曲五弦之乐也。“筑”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五弦乐器,演奏时用手拿着,读音就是“竹”。《战国策·燕策》记荆轲刺秦王,燕太子丹率士送荆轲至易水边上,“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。”“击筑”说明“筑”是一种击弦乐器。据研究,“筑”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击弦乐器,春秋时期已经在民间出现。战国至隋唐不仅广泛流行于民间,而且登上大雅之堂演奏。先秦至两汉,我国出现“相和歌时代”,边击筑弦,边唱歌。宋代“筑”已失传。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西汉长沙王室墓出土了三件“漆筑”,是第一次发现“筑”的实物。“筑”的出土地点叫望坡,三件“筑”中较完整的只有一件,长约一米,琴弦大概是丝织物或牛筋之类。至于建築之築的简化字“筑”,虽然字形和读音余贵阳的简称“筑”完全一样,但却风马牛不相及。贵阳市的简称“筑”无繁简之分,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写。贵阳市为什么简称“筑”?概括地回答是:这与贵阳市古代自然环境和历史演变有重大关系。它是贵阳这座城市历史特征的浓缩,是历史文化的产物。

多种地方志资料表明,古代贵阳是竹子丛生的地方,是盛产美竹的摇篮。早在五代至北宋初年,贵阳被称为“黑羊箐”,“箐”是山间的大竹林。贵州现在最早的地方志明(弘治)《贵州图经新志》记载,贵阳出产的土产刺竹、筋竹最著名。明(嘉靖)《贵州通志》记载,贵阳出产的竹子有斑竹、紫竹、苦竹、筋竹、箭竹、绵竹、水竹、丛竹、凤尾竹、潇湘竹、画眉竹等11种。明(万历)《贵州通志》记载,贵阳种植的竹子有紫竹、绵竹、丛竹、凤尾竹、罗汉竹、筋竹、水竹、白竹、苦竹、实竹、刺竹、潇湘竹、画眉竹、斑竹、箭竹等15种。“筑”和“竹”同音,“筑”又是竹子制成的乐器。贵阳市简称“筑”反映了古代自然环境的特征。

再来看看贵阳历史的演变。贵阳宋代称贵州,元初仍称贵州,不久改名贵州等处军民长官司。明初改名贵竹长官司。隆庆三年(1569年)贵阳府成立。万历十四年(1586年)以贵竹、平伐两长官司地设新贵县,同时将贵竹长官司地改名贵竹乡,平伐长官司地改名平伐乡。新贵县共辖10里,其中贵竹乡辖南隅、西隅、北隅、古池、归化、新哨6里,平伐乡辖上牌、下牌、江肘、谷广4里。万历三十六年(1608年)平伐乡地拔出。清初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裁撤卫、所,以贵州卫、贵州前卫地设贵筑县,这是“筑”字第一次在贵阳历史上县名中出现。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撤新贵县将其地并入贵筑县。贵阳府和贵筑县同设官署于贵阳诚内。民国2年(1913年)贵筑县移治扎佐,后又移治息烽,改名息烽县,此后数十年贵筑县不存在。民国3年(1914年)1月,废贵阳府设贵阳县。民国30年(1941年)7月贵阳市成立,废除贵阳县,另设贵筑县治于花溪,这是“筑”字第二次在贵阳历史上县名中出现。1957年11月,撤销贵筑县,将该县大部分辖区划入贵阳市,此后,“筑”字在贵阳历史县名中消失。由以上贵阳历史名称演变可知,“筑”字在贵阳历史县名中两度出现,时间长达300多年,影响深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TOP